媒体 /menu
 
 
  媒体聚焦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 > 媒体聚焦 > 正文 >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差异

时间:17-10-24 13:33 来源:  作者: 点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普及后,各高校“双创”教育实施情况参差不齐,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双创”教育成效和促进“双创”教育投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体系建设不仅要注重全面、客观,还要根据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从而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引导两类高校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评价的基础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的不同促使评价体系差异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它不仅决定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是我们评价高校教育效果的基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而研究型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育模式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实践的素质教育,研究型高校是面向学科的注重理论的能力教育。

(二)教育主体的差异导致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育主体分为学生和教师两部分。两种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一定会影响到教育主体。就学生来看,高职学生与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差异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和心理特点等方面。根据资料显示,高职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更多的“原意创业”的倾向性,但对“创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在做出“创业行动”的可能性上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大。心理特点方面,高职学生“相互合作”“承受压力”“相互激发工作热情”等方面的表达程度要高于研究型高校学生。但是在“持之以恒”“遵守承诺”方面高职学生要低于研究型高校学生。

两类高校教师在教学能力结构、研究领域和教育预期上存在差异。高职教师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其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开设上也会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动,课程内容需要针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不断调整。因此高职教师相比研究型高校教师更加关心市场、行业的发展。这也决定了高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加具有市场应用性和行业优化性。研究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其教师教育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此积极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就决定了研究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科技应用性和专业创新性。

(三)教育过程的区别致使评价内容的差异化

从教学内容上看,研究型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对应的学科,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教学内容是按照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来确定。学习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对应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首先两类高校都需培养具备“开创精神”的人,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企业家,还要让学生在岗位上开展开创性工作。其次,研究型高校需要考虑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实现技术创新,寻求基于技术创新的创业项目。高职院校要在职业技术与市场动态需求中寻找结合。

从教学方法上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占相当大的比例,研究型高校强调以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室为主要授课地点;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对应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研究型高校要侧重专业创新上的基础投入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评价的价值

(一)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理清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差异,会使得“双创”教育在各自的高校更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研究型高校在“双创”教育的制度设计上体现创新创业与专业的融合,高职更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的融合。研究型高校在“双创”教育的经费投入上要侧重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在“双创”配套设施建设上更加倾向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备的采购。高职院校在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空间建设上要投入更多经费。

(二)最大程度发挥不同院校学生的“双创”潜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会把创业当作变相就业,属于解决生存问题,为了让自己的未来生存质量提高,必须进行风险投入。高职“双创”教育要鼓励部分适合创业的学生完善创业人格,为将来可能的创业活动做准备。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型高校学生,部分承担社会技术创新功能,创业与专业应该紧密结合,为创业活动寻求技术支持。

(三)建立有层次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双创”教育课程设置要进行学情分析,应用型高职学生要突出现有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或进行改进型创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型创新。高职学生“双创”教育旨在唤醒其创业热情,鼓励学生找寻合适的商机,并进行适当的创业团队、创办企业、风险防控和融资方法等方面的教育。研究型高校的“双创”教育除了进行一般的创业过程学习外,更要注重创新方法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

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差异化评价的实践思考

教育评价理论要求观察者根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确定后,为了平衡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运用一定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测量时,还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

(1)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目标和培育模式的差异,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由于学生就业导向和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使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更侧重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唤醒,研究型高校的评价更注重学科技术的市场应用。具体表现在“教育输入”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对创业实践基地、创新空间进行经费投入,研究型高校需要对学科创新和专业实验进行投入;“教育过程”环节,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建设通识和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而研究型高校更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对于评价体系中“教育输出”的设定,高职院校需要用“校企合作成果”来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研究型高校更需要用直接的“创新成果”来提供评价支撑。

(2)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主体的差异,要求在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根据前文对高职学生与研究型高校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需求”(包括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有潜力可挖,研究型高校学生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方面可能有更好的表现。其对应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分别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我们可以用模糊综合法(FCE)来测量主观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评价客观指标。

(3)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过程的差异,要求在用不同的指标权重设置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两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仅在评价体系上存在差异,两且在同一指标上,要体现权重的不同,因为基于不同类型高校教育过程和教育参与者的差异评价才是客观有信度的评价。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应给予其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多的权重,研究型高校应重点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上;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评价权重不同,高职生应重其“创新人格”和“创业素质”,而研究型高校学生要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高职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应重其应用性,而轻其专业性,而研究型高校学生则相反。

 


------分隔线----------------------------